2009年4月28日

達成3合作共識 兩岸車載資通訊產業交流起跑

由經濟部指導,資策會、工研院、車輛測試中心等單位共同執行之「搭橋計畫-兩岸車載資通訊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日前於台北南港展覽館圓滿閉幕,在兩天的密集交流後,雙方於閉幕式中宣讀3項重要的合作意向,正式開啟兩岸車載資通訊產業交流序幕。

與會產學研代表皆殷切期盼兩岸有更實質的合作計畫,透過產業合作與技術互補共構兩岸車載資通訊產業平台,並預告今年6月將在大陸進一步就兩岸實質產業合作細節進行對接會議。

經 濟部表示,該次會議共邀集兩岸產官學研超過450位專家及200個單位代表參加,與會專家指出,未來應朝向以發展汽車與資通訊之軟體整合為核心技術,再以 台灣資通訊(ICT)產業的成功經驗再加上智慧控制的觀念,達成車載資通訊所需的4C功能整合(Car, Communication, Computer, Control),以創新應用服務取得世界市場的領先地位,與中國大陸汽車工業互補。

另大陸代表團團長董揚表示,本次會議已成功擘劃兩岸合作遠景,未來可望兩岸共同制定車載資通訊的標準,進軍全球。兩岸與會專家更希望能從產品供應、技術合作、進而共同推動汽車電子與車載資通訊介接標準按部就班的發展,營造互利共贏的合作模式。

在會議的閉幕式中共宣佈3項重要成果:

(一) 兩岸共推無線寬頻網絡城市──資策會執行長柯志昇、吉林長春市光電信息行業協會會長呂凝,以及電電公會副理事長鄭富雄共同達成1項合作意向聲明,未來台灣 產業將積極協助長春等城市推動無線寬頻網絡建設,及開啟汽車電子與車載資通訊應用產業經貿等相關領域之合作關係。此舉象徵兩岸在車載資通訊領域上,有了突 破性的發展。

(二)開創兩岸產業實質合作──台灣怡利電子與長春市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達成合作意向書簽定,透過本交流平台 為兩岸車載資通訊實質合作首開先例。怡利電子副董事長陳錫堯表示,怡利電子為台灣車用電子主導廠商之一,與吉林大學將共同進行新型汽車電子產品的開發與生 產,初期先以智慧化胎壓檢測器為第一個合作項目。

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院長管欣亦指出,吉林大學擁有國家級汽車動態模擬實驗室,擁有一流的研發人才,讓兩岸產學合作能發揮最大效益。資策會副執行長王瑋則認為,此合作協議跨出兩岸技術合作第一步後,未來必能逐步擴大面向,促成更多兩岸產學實例。

(三) 建立兩岸車載資通訊交流平台:本次兩岸高層交流座談會中,雙方在技術盤點討論後共同認為兩岸能以嵌入式系統、車內通訊網路系統及Telematics技術 為基礎,達到技術與產品供應鏈緊密的結合與建立長期合作伙伴關係,並於會後達成本次大會兩岸主協辦單位合作意向書,以實現兩岸「四輪計算機」的夢想,共同 引領智慧行車全球新風潮。

依據IDC的預估,2010年全球車載市場(包括硬體、軟體、內容整合、服務提供等)規模將達420億美元,年成長率超過20%。展望世界經濟及個別產業發展,車載資通訊產業目前已吸引全球目光。

台灣近年來積極推動汽車相關之資通訊應用,經濟部將成立「車載資通訊推動辦公室」,整合產學研資源,以推動產業進入全球汽車產業供應鏈為目標,鼓勵業界投入下世代車載資通訊技術之研發與參與國際合作,共同推動車載資通訊應用及產業發展。

不畏全球金融風暴的衝擊,中國大陸經濟及其汽車市場仍快速成長,若兩岸能在車載資通訊領域發揮互補優勢、充份合作,相信未來必能在全球車載資通訊應用及產業發展中,取得絕佳的競爭優勢,共同進軍全球市場。


原文連結:

http://www.eettaiwan.com/ART_8800569897_676964_NT_7dbaca4b.HTM

車載資通訊產業 兩岸交流

  • 2009-04-16
  • 工商時報
  • 【雷紀彰/台北報導】

 「2009兩岸車載資通訊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於日前假台北車用電子展南港館會議中心圓滿閉幕,交流會議中簽署兩項合作意向書,正式啟動兩岸產業界未來交流與合作的商機,建立了技術合作的交流平台與合作的橋樑。

 此次交流會議最重要成果係由兩岸雙方於閉幕式中,共同簽署合作意向書,由資策會執行長柯志昇、吉林長春市光電信息行業協會會長呂凝及電電 公會副理事長鄭富雄共同簽署合作意向書,代表兩岸在車載資通訊領域上,正式有了突破性的發展。此意向書重點係為雙方將秉持互通互利共同發展原則,為兩岸及 長春市推動無線寬頻網絡,及開啟汽車電子與車載資通訊應用產業經貿等相關領域之合作關係。

 此外,在此合作關係下,台灣怡利電子與長春市吉林大學汽車工程學院,在資策會副執行長王瑋、電電公會總幹事陳文義、長春市信息產業局局長呂凝、中國第一汽車集團公司主任李駿等人的共同見證下,正式簽署「友好合作協議書」,展開第一項兩岸車載資通訊之實質合作。

 此次盛會係因應車載資通訊未來的市場及商機,配合經濟部提出兩岸策略合作的「搭橋計畫」,資策會與工研院、車測中心在經濟部技術處的指導下擴大舉辦為期1天半之「兩岸車載資通訊產業合作及交流會議」的活動

 活動邀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常務副會長董揚、中國汽車工程協會榮譽會長張小虞、北京汽車行業協會會長安慶衡及電信研究院院長楊澤民等80多位大陸專業人士,分別從北京、上海、長春、福建及廈門等地組團前來參與盛會。

 台灣方面包括:鴻海集團、華創車電、裕隆汽車、中華電信研究所、怡利電子、遠通電收、研勤科技等,分別由高階主管參與交流討論,現場同時配合展出國內車載資通訊廠商的產品及法人的研發成果,總計吸引超過400人次參與此次盛會。


原文連結:

http://showbiz.chinatimes.com/CMoney/News/News-Page-content/0,4993,11050704+122009041600293,00.html

汽车厂商高度关注中国Telematics市场

日前,Telematics@China高峰论坛在上海华亭宾馆顺利开幕。论坛以“让汽车像手机一样享受信息服 务”为主题,吸引了来自国内外汽车厂商130余位嘉宾参会,超过会场嘉宾总人数的三成。面对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世界汽车厂商无不努力探寻良方以缓解当前 艰难时局。对此,全球最具权威的IT研究与顾问咨询公司Gartner副总裁Thilo Koslowski先生的研究成果表明通过汽车与信息服务的融合可以使汽车、消费电子和位置服务行业保持持续创新,并因此赢得市场领先地位。

   Telematics@China高峰论坛适逢中国汽车工业纪念改革开放30年,由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主办,是中国首个Telematics产业和交通信息服务高峰论坛。上海国际导航产业与科技发展论坛是此次论坛的合作伙伴,对此,上海市科技党委书记、上海国际导航产业与科技发展论坛组委会共同主席陈克宏表示,上海国际导航产业与科技发展论坛将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一起共同展望中国汽车工业与信息服务业的融合发展。

  对于上海Telematics产业的发展趋势,陈克宏在大会致辞并表示,上海正面临经济转型和全球金融海啸的挑战,必须加快形成以服务经济为主的产业结构,发展先进制造业和高新科技产业。车载远程通讯信息服务是汽车工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完美结合,未来将以汽车为中心,形成崭新的面向大众的服务业态,本次论坛的举办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论坛上,来自宝马、Continental、Gartner、Airbiquity等世界知名企业的顶尖专家分享了国际上最新的Telematics技术解决方案、 产业动态和发展趋势。宝马汽车Telematics业务开发部高级工程项目经理Axel Moering介绍了宝马的NGTP平台,这个新一代的Telematics平台预计将改写产业游戏规则。另外,中国移动、中国电信、日产汽车、奔驰汽 车、上海ONSTAR、德尔福等在Telematics领域的相关高层领导,就世界Telematics发展的经验教训及其对中国市场的意义进行了深入研 讨。

  作为世界最大的Telematics终端商,德国大陆集团车身电子系统部车载智能通讯业务单元执行副总裁Kieran O'sullivan先生分析了驱动车载智能通讯的大趋势,并分享了其最新的产品理念Location Aware Internet Content/SMI架构。业内人士表示,无论是从产品功能还是业务模式,该架构都可能是对传统的“车厂+TSP+硬件厂商”理念的一次颠覆,其开放性 与宝马的NGTP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Airbiquity的蓝牙解决方案曾帮助福特汽车的SYNC服务在美国市场大获成功,来自Airbiquity的行业资深专家根据中国Telematics市场的特点在会上提出了通过蓝牙实现低成本Telematics服务的新思路。

  作为独立TSP的代表,Wireless Car从2006就开始关注中国市场,2008年与中国移动合作进行Telematics实验项目,并与多家中国车厂进行了接触。WirelessCar 中国区销售总监安石南先生与会与业界嘉宾分享了其中国市场开拓经验。另外,专注于汽车电子领域的知名公司阿尔派也和与会嘉宾展开深入讨论。

  目前,中国Telematics产业在车载前装市场和后装市场都取得了一些进展。在前装市场,通用ONSTAR和丰田GBOOK都将于 2009年在中国正式推出Telematics服务。业内人士预测,Telematics服务将在明年全面展开,2009年将成为中国 Telematics产业的元年。

原文連結:

http://www.enet.com.cn/article/2008/1215/A20081215403159.shtml

Telematics使得汽車更為Smart

Telematics的發展對汽車業和資訊科技產業來說,都是一項利多的消息,前者可以增加產品所帶來的附加價值,帶動產業轉型;後者則是看上每年 8千萬台新車市場。目前市場上許多分析家,甚至汽車業者也都看好Telematics的前景,例如根據顧問公司McKinsey& Company就預測,到2010年時,全球Telematics市場規模有1千億美元的市場銷售價值.

Telematics 再受到產業的重視之後,汽車廠及資訊科技廠商在發展車用電子產品的同時,必須要有不同以往的思考模式,簡單來說,汽車業必須融入資訊科技改變汽車業的事 實,而資訊科技業者不能單一從自己角度看汽車業的發展,必須更積極與汽車廠商合作,開發汽車業想要的技術.

汽車業對於資訊科技的要求,絕對高於資訊科技對於自己的要求,因為汽車是不容許過錯的,否則將發生悲慘的事件.因此,將傳統的汽車改變成為智慧型汽車的階段,必須經過無數次的測試,以及小規模的實驗.

根據IEK資料顯示,汽車電子所需的零組件,包含微處理器、顯示器、記憶體、通訊與儲存裝置設備等,如果在Telematics的市場需求強勁的帶動下,資訊科技勢必將帶領另外一波高峰。

目前美國是Telematics車載機市場最主要的市場,歐洲與亞太地區的發展較慢,但市場成長潛力不可忽視.台灣應該善用在車用電子市場所累積的能量,開始進行新的產業佈局,讓汽車產業可由遠距資訊傳輸Telematics服務市場切入.在製造方面,台灣廠商所擅長的資訊與通訊產業,因此可從車用Telematics售後零售市場切入;另外,從汽車電子系統零組件角度切入,也是另一個發展機會.不過,如何與國際車廠合作,將是成功的關鍵之一。

表一、汽車電子各系統零組件需求表

汽車電子各系統

零組件

Telematics

Navigation

Driver Assist

Entertainment

微處理器

顯示器

通訊

記憶體

感應器

儲存

其他

Source : 工研院IEK,2005年7月

原文連結:
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market/mechmet/mechmet014.htm

行的延伸--Telematics發展機會與策略分析

Telematics產業主要涵蓋資訊、通信、汽車電子與數位內容科技應用,並滿足人、車、路、生活行動需求之智慧型服務。Telematics產業技術 包括車用微處理器、顯示裝置、儲存硬體裝置、無線通訊、車輛區域無線網路、人機介面、軟體平台等,亦是主要汽車電子廠、車廠、資通訊大廠研發方向,能經由 衛星定位、無線通訊及車輛安全警示等裝置與客服中心連線,提供一般車輛及人員有關防盜保全、緊急救援、道路指引等服務。

車載資通訊服務產業的動態導航與導引可以降低道路擁擠所產生的延遲成本與空氣污染;旅遊景點可以帶動觀光旅遊業的發展;車輛事故的資料之統計分析可以作為 保險費率的計算標準;車隊管理系統可以降低車路管理成本並提高經營效率。這些服務衍生的效益從原本的汽車產業走向以服務為主的移動服務平台在未來會改變人 類交易或生活的行為模式。根據TRG資料庫顯示,2004年車載資通訊整體市場總值為55億美元,2010年為220億美元,車載資通訊服務市場從 2004年21億美元成長至2008年的144億美元,關連產品與服務產值逐年成長。

建置車載資通訊服務系統的重要性是創造一個有價值平台,提供差異性的服務作為產業發展利基,因為車載資通訊服務系統多屬汽車電子產品,而汽車電子產品重視 耐候性、耐震性、可靠性等,所有汽車電子的產品皆須經過嚴苛的環境測試,並取得認證始可成為標準配備具備結合消費性與汽車電子的特性,台灣消費性電子廠商 多缺乏汽車電子產品的設計經驗,設計應用與汽車電子產品形成明顯差異性。

根據工研院IEK研究結果,由於Telematics產品多樣化,台灣上中下游技術關聯產業齊全,最具發展機會,台灣可藉由類似「TOBE」初具雛形的車 載資通訊服務平台作為基礎、推展以華人內外銷為主的車載資通訊服務產業。台灣Telematics產品發展出現幾個亟待解決的課題,可分為技術面、市場面 兩種,若能適時調整或解決,未嘗不是發展的契機。
技術面:台灣Telematics產品尚缺乏統一的系統標準,產品不相容及客製化發展,導致成本 仍然高昂。Telematics產品因其愈趨複雜的操作介面,需要發展語音辨識等人機介面與服務系統以維護駕駛安全性,除台灣IBM等公司外,研發腳步緩 慢,台灣軟體人才眾多,應有發展機會。台灣雖然對車輛無線通信網路基礎建設不足,而積極進行無線寬頻建設與數據通訊整合應用,無線通信產業發達且個人通信 密度極高,可藉此提升車輛行動無線通訊速度與降低通訊成本。

市場面:台灣Telematics車載影音娛樂等硬體產品、數位電視‧廣播、車輛定位與衛星導航服務,甚至電子收費與銀行扣款或車輛資訊付費服務正值萌芽 期,而屬於異業結合的Telematics產品服務,產業供應鏈整合與分工,Telematics產業營運模式(Business Model)與服務網路(Service Network)建立等,應有創新價值與建立營運服務的機會。

原文連結:
http://www.itis.org.tw/pubinfo-detail.screen?pubid=29635400

  • 作  者: 蕭瑞聖
  • 產出單位: 工研院IEK系統能源組
  • 產業領域: 運輸工具
  • 出版編號:ITRIEK-0453-S406(94)
  • 出版日期:2006/01/06
  • 紙本定價: $45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