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月21日

亞馬遜電子書 開發商新戰場

2010.01.22



蘋果即將推出的平板電腦勢必對亞馬遜Kindle電子書閱讀器構成威脅,亞馬遜執行長貝佐斯廣邀軟體開發商為Kindle設計應用程式,積極備戰。

為迎戰來勢洶洶的蘋果平板電腦,網路零售業巨擘亞馬遜公司(Amazon)廣邀軟體開發商為自家Kindle電子書閱讀器設計應用程式,並宣布提高付給作者和出版社的版稅,藉此鞏固市場地位的意圖不言而喻。

亞馬遜訂下個月公布Kindle的程式設計指南KDK,讓書報雜誌出版業者用來設計並銷售可在Kindle執行的「動態內容」(active content),也就是一般所謂的應用程式。Kindle將從一個僅有單一功能的裝置,搖身一變為更有趣、用途更廣的產品。

亞馬遜Kindle部門副總佛里德(Ian Freed)說,他預期程式開發商會推出如計算機、股票報價系統和簡易電玩等一系列程式,出版商也會開始銷售新一代的電子書,例如有搜尋功能的旅遊書和餐廳指南、有互動問答的教科書、以及結合文字和語音的小說等。

這些程式今年稍後可在亞馬遜的Kindle商店內購得,開發商可自行決定售價,但必須負擔無線傳輸的成本,每百萬位元(MB)15美分。扣除這些成本後,開發商可分得銷售金額的70%,其餘30%歸亞馬遜。

亞馬遜和軟體開發商的拆帳方式類似蘋果公司,找開發商合作這招顯然也是師承蘋果。市場盛傳蘋果下周將推出平板電腦,Google最快三個月後也將加入戰局,直接踩到Kindle的地盤。

面對蘋果和Google大軍壓陣,亞馬遜還祭出另一項法寶。該公司20日宣布,支付給作者和出版商的版稅,扣除運輸成本後將調高到70%,從6月30日起實施。但只有透過亞馬遜的出版平台Kindle Digital Text Platform出版、價格在2.99到9.99美元、且比實體書至少低20%的新電子書,才享有這個待遇。

此新規定初期只在美國市場實施,蘭燈書屋(Random House )等大型出版社的出版品則不適用。

目前電子書的版稅一般約為25%,少數如電子書出版商E-Reads給作者的版稅為50%。

Oracle併購Sun,歐盟終於點頭

是會創造一隻新的大象,還是雲端的狠腳色呢...................




全球第二大商用軟體製造商甲骨文以74億美元併購伺服器製造商昇陽,終於在周四獲得歐盟無條件批准。由於已取得美國同意,預料在沒有壟斷的疑慮下,中國與俄羅斯也將會放行。

 由於昇陽是規模170億美元高階電腦伺服器市場中的佼佼者,甲骨文要透過其資源來加搶攻目前正夯的雲端運算市場,甲骨文結合彼此軟硬體優勢後,將會讓高科技產業版圖重新洗牌。

 由於外界擔心這起併購案會產生壟斷問題,因此甲骨文在去年12月積極說服各界,公開承諾會繼續讓昇陽的MySQL資料庫開放原始碼給其他同業,製作儲存引擎軟體。

 甲骨文還承諾在未來3年,加強投資MySQL的搜尋和研發功能,並針對MySQL用戶設置獨立的客戶諮詢委員會,以協助解決客戶和業者的疑難。

 歐盟在去年9月開始對甲骨文與昇陽的併購案展開深入調查時,就把焦點放在MySQL的競爭影響力上。

 經過調查後,歐盟在聲明中表示對這件併購案能兼顧到市場的競爭與革新而感到滿意,認為甲骨文併昇陽後能加強產業的活力,生產創新與革新的產品。

 更重要的是,雖然甲骨文與昇陽在部份資料庫市場中存在競爭關係,但合併之後並不會構成壟斷,以阻止其他業者進入這個市場;尤其是另一個開放原始碼資料庫PostgreSQL,也擁有許多資料庫的用戶,可作為MySQL的替代性產品。在沒有壟斷市場的疑慮之後,歐盟才同意讓甲骨文併昇陽。

 這是甲骨文在去年8月獲得美國司法部批准併購昇陽後,另一個重大突破。由於歐美是目前全球在反壟斷上把關最嚴的地區,甲骨文預期中國和俄羅斯負責反托拉斯的監管機關也會無條件地批准其併購昇陽。

[數位時代]2010產業最值得關注十大焦點!

焦點一:行動上網持續發燒

全球經濟指標的美國股市,在耶誕節前夕,也由科技股帶頭大漲。就整體經濟表現來看,初次請領失業救濟金的人數,跌至一年新低,而不含運輸項目的十一月耐久財訂單,表現也優於市場預期。

資金熱絡、大環境氣氛佳,連帶使得投資大眾與產業對於二○一○年的景氣,產生極大信心。在這波走勢之下,哪些會是值得關注的焦點?

由iPhone促成的行動上網熱,仍將是大主軸。IDC預測,一○年手機將取代PC成為存取網際網路的桌面應用,而消費者使用手機服務也將更多元,像是電子書閱讀、定位系統或視訊系統,在手機上的運用將更普及。

資深科技人,也是早年網景瀏覽器發明人,現為新聞媒體Strategic News Service執行長的安德森(Mark Anderson)認為:「所有內容都會上手機,而且在手機上,消費者非常願意付費購買他們認為有價值的資訊。」值得關注的一個現象是,在中國,○九年從手機閱讀電子書的人數,已超過閱讀紙本的人數了。

焦點二:諾基亞手機保衛站

這樣的變化自然帶動產業版圖的挪移,綜合幾家研究機構的數字,明年全球手機出貨量預計約為十三億支。其中由搜尋龍頭Google開發的Android平台產品,會從○九年的出貨三百七十萬台,成長到一○年的八百二十萬台。前五大手機品牌業者當中,諾基亞的龍頭地位受到多方挑戰,不僅在智慧型手機方面,有來自摩托羅拉(Motorola)、三星電子(Samsung)、蘋果(Apple)與RIM的威脅,而白牌手機總量在○九年也已超越諾基亞,一○年有機會上看三六%。

焦點三:社交網站獲利清晰

隨著智慧手機和即時通訊的流行,對社群網路的使用也將更無所不在(ubiquitous),且更為即時(real time)。例如網路影片分享,大家也不再滿足於YouTube,轉而使用手機現場拍攝。例如丈夫可能在上班時會接到老婆寄來試穿新衣的影片,詢問哪一件比較適合。

龐大的社交需求,自然也創造出商機。根據美國《商業週刊》指出,社群網站在○九年呈現爆發式的成長,微網誌代表Twitter成長了一三八二%,Facebook也成為僅次於台灣雅虎奇摩的第二大站。看好這塊市場,企業紛紛希望能夠搶進,除了鼓勵偷菜,也開發新的遊戲。例如台灣為了應景,業者推出「和網路正妹一起過聖誕」的活動,和虛擬人物過節,竟也成一門生意。

然而有了商業模式並不代表一定賺錢,網路市場調查公司eMarketer執行長瑞西(Geoff Ramsey)就預測,雖然美國傳統廣告有五九%的行銷計畫,會轉移到網路上去,但行銷人員對社交網站仍偏向試水溫的態度,主要仍是從社交平台上建立據點,以建立品牌意識和粉絲基礎的角度為主要目的。

焦點四:3D應用最夯

二○○九的科技產品吹起立體風,並且將延燒到二○一○年,包括索尼(Sony)、松下(Panasonic)等大廠,明年都準備把3D電視推入消費者的客廳。而在電影院和美式足球場都出現了3D影片之後,醫療院所和警察局也想把3D應用在手術模擬和犯罪現場重建等更具意義的用途上。可以想見,在一○年將可以看到越來越多的3D應用出現。

跟3D技術經常混搭的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iPhone已經推出首套應用遊戲軟體,這項技術比虛擬實境還更能和手機、網路和安全定位系統(GPS)結合,因此應用能力很被看好。

日本在○九年底舉辦的Computer Graphics技術國際會議暨展會中,就展出了擴增實境相關的應用,如電視氣象台畫面、可以顯示地圖的自行車頭盔和電腦遊戲等。

而○九年因為硬體技術成熟,使內容網站陸續投入電子書市場,將帶動整個市場蓬勃發展。像是Google宣布一○年上半年將加入網上電子書銷售,專家認為,這將誘發電子書閱讀器廠商打造更好的閱讀器。

焦點五:微投影機應用多元

此外,微型投影機將逐漸成為高階手機和NB的基本配備,可以把手機螢幕上的小畫面,放大投射到牆壁或其他平面上,讓使用者可以更舒適地觀看影像,隨時進行簡報。

像是韓國LG已領先蘋果一步,推出可投影GPS的手機eXpo。國內部分,華碩已向美國專利商標局申請投影筆電的專利;廣達集團旗下鼎天的微型投影機也得到蘋果認證。不過,要讓微型投影嵌入手持裝置,仍必須克服耗電、散熱等問題。

焦點六:半導體產業回春


終端產品百花齊放,自然帶動最上游的半導體產業景氣,台積電、聯電以及日月光都已增加資本支出規模:○九年台積電的支出規模達四十億美元,而聯電有十億美元,日月光則為四億元。

根據國際權威研究機構顧能(Gartner)指出,半導體產業的景氣之所以轉強,原因在於PC與手機市場需求轉強,使得今年全球半導體產業營收,可望維持在二千六百多億美元,儘管較過去衰退,卻比先前預估數值樂觀許多。工研院也認為,歐美國家景氣逐步復甦,加上新興市場的強勁需求,使得半導體終端消費市場仍能不斷地成長。

焦點七:Wintel威脅升高

二○○九年,軟體霸主微軟以鋪天蓋地的行銷方式,推出新的作業系統Windows 7,這樣的大動作,不難看出微軟正面臨來自各方的新挑戰。

過去一直反對微軟陣營的安德森認為,微軟及英特爾組成的Wintel陣營,將在這一年開始瓦解,在各層面遭受到蘋果、Google在作業系統上的挑戰。

焦點八:企業導入虛擬化應用

伴隨作業系統而來的,則是雲端運算的議題。雖然消費者端的應用將持續起飛,企業端的應用則可能因為安全疑慮而遭遇發展困境。對企業而言,目前直接導入雲端服務,不論在內部流程或架構上,仍有許多地方需要思考,儘管如此,虛擬化應用仍將是持續發燒的話題。

根據IDC研究顯示,全球企業對虛擬化應用的支出,將由○六年的八億兩千萬美元,成長到一○年的十七億兩千萬美元,三年內甚至將飆升至五百七十億美元。企業已經感受到虛擬化帶來降低成本的好處,並且亟需重新進行內外部的IT資源整合。

面對虛擬化帶來的新環境,衍生出許多待解決的問題,例如資訊防毒軟體廠商趨勢科技,最近就在積極討論如何因應企業虛擬化後,資訊過度集中所產生的高風險,以及稽核變複雜後的資安議題。而目前各軟體廠商多只擁有部分的解決方案,未來如何因應新環境來做垂直整合,也很重要。但可以想見的是,透過虛擬化的應用,企業不僅能降低IT營運成本,也能達到節能減碳的目的。

焦點九:大規模推動綠能經濟

雖然在哥本哈根所舉行的全球氣候會議中,各國並未達成共識,但科技業將會投注更多資金在綠能相關產業,已是不爭的事實。如台積電於○九年入主茂迪,外界都預期台積電的綠能策略會越來越明朗。其他諸如友達、光寶、鴻海、台塑等各領域重量級業者,也積極搶進太陽能產業。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各科技大廠在一○年,將會有更多實際行動來做內部流程改善,以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

焦點十:科技協助醫療大突破

美國著名科技網站EETimes所選出的二○一○年十大科技應用,其中有兩項和醫療有關。

其一,是應用行動網路的遠距醫療,透過家中的醫療監視設備,把體重、睡眠狀況等生理數據傳至院方,不僅能立刻分析、提早治療,還能降低醫療成本。

其二,在生物醫療電子方面,目前全球有超過二百五十萬人使用心律調整器、心臟去顫器(defibrillator)等醫療植入裝置。未來將有更多醫療製造商投入醫療植入裝置、電子器官等。

醫療龐大的潛在商機,也吸引全世界最具規模的資訊廠商,在二○一○年加碼投入其中。

美國電信巨頭的融合之傷

  說起三網融合,美國總是第一個被想起的國家。在三網融合方面,美國是最早起步的國家之一,而且是執行得最徹底的國家。那麼,融合之後,傳統的電信企業究竟生存現狀如何?擺在我們眼前的事實並不樂觀。但所幸的是,美國電信企業在融合之初所面臨的市場環境同我國大為不同,所以國內的通信企業大可不必因為美國同行的遭遇而傷懷。但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能夠從中發現一些後融合時代的危機和難題,未雨綢繆。

  壁壘破除,壓力頓增

  美國的自由之風向來為世人所稱道,然而也正是因為太過崇尚自由,美國的電信和有線電視(即廣播電視)行業早早就進入了混戰期。而這種混戰局面所帶來的不僅有政府所希望的服務提升、資費下降等好景,同時也引發了因競爭過激而帶來的耗損嚴重現像。於是乎,十幾年前還足以令各國同行望其項背的美國電信企業,近年來逐漸被別國的企業所趕超。而美國電信業走到今天這個地步,並非政府和管制機構倡導開放時所持的初衷。

  1996年,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簽署新電信法時宣稱:我們要創建一個開放的市場,在這裡,競爭和創新將與光速同行。但是,事與願違,美國電信行業並沒有完全按政府設想的軌跡走下去。1996年電信法的宗旨是:鼓勵競爭,鼓勵各部門融合發展;進一步開放電信市場,放寬外資進入美國電信市場的限制,更鼓勵美國公司進入外國市場。鋻於此,1996年新電信法進行了兩大實質性改革:一是開放本地電話市場,允許各小貝爾公司和一些長途電話公司相互進入對方的領域;二是打破電信、信息和有線電視業的界限,推進通信信息業的融合。這標志著美國電信與信息業進入全面競爭時代。

  新電信法實施後,在美國電信市場中如雨後春筍般的湧現出許多新公司,看上去,市場上似乎有足夠多的競爭者,行業一片繁榮,但是,危機的根源也因此埋下,青睞競爭的美國政府在當時並沒有預見到這樣的前景:許多公司為了減少競爭對手的數量,會通過收購來達到目的

  1996年以後,對於國外電信運營商對美國電信市場的滲透,FCC也不再持排斥態度。對於風起雲湧的電信業的兼並收購浪潮,FCC並不過多地加以阻撓。這種極度放松的管制政策帶來的結果是:兼並和收購的熱潮在美國電信業中日漸高漲,兼並額度屢創紀錄。數百家與貝爾競爭的公司迅速誕生又迅速消失,最終能存活下來的少之又少,就連貝爾七兄弟也由於互相兼並隻剩下了新AT&T(原西南貝爾)、VerizonQwest三家,而之前的巨無霸老AT&T也逃脫不了被收購的命運。

  對此,FCC前主席邁克爾鮑威爾也承認:對於這個行業的問題,政府要承擔部分責任。他說,“FCC在過去可能犯了錯誤,因為它實際上鼓勵了大量小公司的產生。我們相信,這個市場並不需要自然壟斷,而且這個市場可能具有競爭性,這種看法並沒有錯,但是我認為,在這個市場能多快及多大程度上變得具有競爭性方面,我們過去的看法有點過頭了。

  電視巨頭,來勢洶洶

  目前看來,美國電信巨頭之所以發展速度遠遠不如其他國家的電信企業,其主要原因是電信巨頭所面臨的市場環境不佳。一方面,完全開放的環境造成了電信企業間的火並,而另一方面,美國的有線電視企業向來根基穩固,硬件出色,因此在其獲準進入電信領域後,給電信企業帶來了非常大的衝擊。

  在美國,有線電視企業的Cable modem是美國家庭寬帶接入的主要手段之一,這為有線電視後來在電信業務領域的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在話音方面,有線電視作為後來者積極發展VoIP業務。如今,美國成為世界上VoIP發展得最為蓬勃的地區之一。但值得注意的是,在美國,占據VoIP市場主要位置的是有線電視運營商而非傳統電信運營商。有線電視運營商經營語音業務的最大優勢就是用戶能夠在一家提供商那裡獲得視頻、數據和話音的集成服務這不僅方便了消費者,也降低了用戶流失率。相比之下,傳統電信運營商在很長的時間裡隻能提供數據和話音服務。

  在寬帶方面,有線電視運營商也給了電信企業重重的一擊。憑借其強大的內容資源優勢,有線電視企業在爭搶寬帶用戶的爭奪戰中始終保持不俗的業績,甚至一度壓制了電信企業的發展。有數據顯示,在2004年第三季度以前,有線電視企業發展寬帶用戶的速度一直比電信公司快。而後,由於電信企業也采取了較大的推廣力度,電信企業的新增寬帶用戶數有所增長。但由於AT&TVerizon等巨頭此後忙於升級網絡,有線電視公司在爭搶用戶的較量中又占了上風。以2008年第三季度為例,僅Comcast一家有線電視公司就獲得了38.2萬的新互聯網用戶,比AT&TVerizonQwest三家電信運營商獲得的新用戶之和還要多。

  美國電信運營商和有線電視公司在發展新用戶時的戰略大相徑庭。AT&TVerizon公司的戰略都是選擇高端用戶和大城市,推廣與IPTV相捆綁的高速互聯網服務。這樣做固然可以獲得一部分有價值的客戶,但卻相當於將大批中低端用戶拱手讓人。而美國的有線電視公司一向以更高的傳輸速率作為賣點,從而成功地獲得了更多用戶的青睞。

  不過,美國電信巨頭的情況並不是一味地糟糕。AT&TVerizon都投資了數十億美元的資金在全美展開轟轟烈烈的光纖網絡與視頻網絡部署計劃。隨著運營商推出全新的交互式視頻業務、網絡電視及手機電視,業內分析師預測光纖電視將有一個長期的、巨大的市場增長。

  從網絡能力及業務滲透方面來說,VerizonFiOS電視可說是全美迄今為止最成功的IPTV業務了。FiOS對傳統的有線電視運營商造成了很強的衝擊,從他們那裡奪得了超過30萬的電視用戶。AT&TU-verse業務部署比FiOS稍晚,但用戶增長也十分迅速。

  如今,憑借強大的網絡和後期內容的發展,美國的電信企業在同有線電視企業的競爭中已經漸漸扭轉了局面。因此有專家表示,電信運營商比之有線電視運營商的優勢在於他們擁有先進的網絡技術,像HSPA甚至4G等,能夠提供更為寬廣的帶寬,便於高清交互式視頻、互動電視業務的部署與發展,盡管在電視用戶數量與節目內容制作上還無法與有線電視運營商抗衡,但隨著技術的完善,吸引觀眾倒戈是水到渠成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