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2月24日

日網路超越報紙 成第2大廣告媒體

日本大型廣告公司「電通」公布去年日本廣告費將近6兆日圓(新台幣2兆元),比前年減少11.5%,創史上最大降幅。但網路廣告費增加,首度超越報紙,成為第2大廣告媒體。

電通昨天公佈去年日本廣告費為5兆9222億日圓,比前年減少11.5%,創開始調查的1947年以來最大降幅。金融危機發生後,企業業績惡化,導致廣告費連續兩年低於前1年。

報社、雜誌、電台、電視台這4種媒體去年的廣告費總額達2兆8282億日圓,比前年減少14.3個百分點。電視及報紙廣告費連續5年減少,主要是網路普及導致讀者及觀眾遠離報紙及電視。

日本去年電視廣告費為1兆7139億日圓,比前年減10.2%;報紙廣告費6739億日圓,比前年減18.6%;雜誌廣告費3034億日圓,比前年減25.6%;電台廣告費1370億日圓,比前年減11.6%。

不過,網路廣告費則增加1.2%,為7069億日圓。自2001年以來,網路廣告費呈兩位數成長,幾乎達電視廣告費的4成。

廣告費減少對報業的經營造成極大影響,之前已有報社停止發行晚報或報社同業間進行編輯、印刷、送報等合作,或是實施電子新聞收費制等。

除此之外,報業已開始積極尋求因應之道,譬如「每日新聞社」4月1日將加盟「共同通信社」進行綜合性合作,便是1例。


http://udn.com/NEWS/WORLD/BREAKINGNEWS5/5434822.shtml

2010年2月22日

專訪建碁(Aopen)蔡溫喜執行長,談到對DS的看法

建碁 今年營收要增30%

【經濟日報記者李立達/台北報導】2010.02.22 02:28 am

2010/02/22 經濟日報】

建碁執行長蔡溫喜帶領建碁歷經轉型期,今年將開花結果。
記者李立達/攝影

建碁原屬宏碁電腦集團的開放產品事業部,以電腦零組件的整合方案起家,民國85年設立,91年掛牌上市。宏碁電腦後來代工與品牌分家後,建碁歸與緯創,目前緯創為最大單一股東、持股30%

建碁曾是光碟機大廠,91年掛牌時,每股稅後純益4.17元,但隨光碟機市場價格急速下跌及飛利浦要求支付授權金等因素,93年由盈轉虧,每股虧損達6.11元,直到96年,藉由處分轉投資等方式,帳面才轉虧為盈。

蔡溫喜指出,數位電子看板在環保節能及雲端運算的潮流下,將成為廣告及資訊管理等訊息傳遞的主要工具,包括捷運、機場、飯店、醫療至量販店,今年起將大量採用數位電子看板,配合3D及觸控功能,數位電子看板正在快速成長。以下是專訪紀要:

問:建碁今年的成長動能?

答:目前業務主要有零組件與系統兩大塊,2008年零組件比重較高、約55%;去年系統在數位電子看板出貨成長後,從45%拉高至55%。系統業務因產品組合,毛利率優於零組件,也代表獲利結構將朝更正向發展。

問:建碁今年獲利改善,營收成長狀況如何?

答:今年全球景氣回溫,且小型化PC的應用持續成長,加上數位電子看板耕耘多年,獲得客戶認同,今年接案狀況不錯,整體營收有機會成長二至三成以上。

結合緯創 降低採購成本

問:數位電子看板的市場前景與發展?

答:今年是數位電子看板蓬勃發展的轉捩點,主因產業與政府機關將大量採用。2009年全球金融海嘯時,各國政府為刺激內需,提高公共建設及落實節能環保策略,數位看板屬於節能及生財的工具,例如政府在公共場設置電子看板的資訊宣導,還可增加廣告收入。

建碁就與台北縣觀光局、台灣高鐵有合作案例,而美國舊金山機場、英國Heathrow機場也採用建碁的電子看板。最近一、二個月,合作夥伴還將有陸續新案陸續發展。

建碁推廣數位電子看板最初以公共交通建設為主,再與合作夥伴進軍不同產業,今年包括醫療、大型量販及觀光旅館等領域,將會開花結果。

問:數位電子看板特色為何?為何產業有機會成長?

答:透過每台電子看板的不同設定,可針對不同消費者提供可能需要的訊息,包括在捷運車廂內,提供旅行或商品折扣資訊;在醫院的候診室,不同科別也可提供不同的藥品資訊,讓原本撒出去的廣告或訊息,可單獨針對個別消費者達到客製化目的。而類似的市場會愈來愈多元且成長快速。

建碁在2006年與英特爾共同提出「MODT」的節能技術,研究小型化電腦的應用市場,當時我提出「非同小可、縱觀天下」的概念,也就是PC將愈來愈小,但螢幕會愈來愈大,電子看板就是以這些概念發展出的一條新路。

問:工業電腦廠商積極切入數位電子看板領域,建碁有何優勢?

答:建碁有大量製造PC零組件的經驗,與工業電腦業者強調多樣少量的製造模式不同,結合緯創強大的供應鏈體系,盡量整合採購以降低成本,建碁也透過大量製造的經驗,將產品標準化及模組化,以提高效率。

推心軟體 提升附加價值

同時配合系統、軟體等合作廠商,為客戶推出整套完整的服務,且針對不同客戶的需求,與夥伴搭配的角色與比重也會有不同的彈性變化,甚至在公司內部也打破組織隔閡,做不同的任務編組。

這就是我提到的「雁行理論」。野雁每年要飛行數萬英里,飛行時會有一個「人字型」隊伍,當每一隻雁鳥展翅拍打時,造成的浮力讓其他的雁鳥跟進,整個鳥群隨之抬升。

由於贏家全拿的時代已過去,「雁行理論」強調以綜效代替單打獨鬥,強化組織攻擊力的方法,唯有落實技術應用,整合服務,彈性且快速回應客戶的要求,才能勝出。

問:軟硬體的結合在數位電子看板是否為必然趨勢?

答:建碁去年搶下高鐵車廂的數位電子看板,就是透過丹麥最大軟體商Across Media發揮綜效。數位電子看板產業複雜,且終端客戶的產業橫跨各種領域,不可能一家公司全部瞭解客戶的產業特性,因此要有軟加硬的實力。

台灣以硬體製造聞名於世,但大量製造硬體會造成價格滑落。沒有軟體的搭配,硬體就會僵硬且失去價值,透過軟體夥伴的策略聯盟,軟硬體結合,就可達到不同客戶的需求。

軟體的價值顯現,從蘋果產品最明顯,如果只做硬體,建碁很容易就被對手超越,鴻海、微星等都是硬體製造大廠,建碁在去年提出要做「心」軟體 Heartware),就是硬體加軟體,才能提升附加價值。

2010年2月21日

三網融合 大陸擬定10個試點城市

2010/02/20

中國工信部表示,三網融合試點城市首批擬選定10個,哪些城市現在還沒有確定。今後手機可以看電視、上網,電視可以打電話、上網,電腦也可以打電話、看電視。

北京日報今天報導,以往「三網融合」僅停留在口號的階段,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日前通過的實施三網融合具體方案,准許電信和廣電兩大行業互相進入,首次明確提出了實現的路徑和時間表。

大陸電信分析師付亮說,電信和廣電行業擁有各自完整的產業鏈,包括網絡、終端設備、業務模式、內容供應等方面。三網融合勢必打破原有的格局,形成新的產業版圖。

這次,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加快推進電信網、廣播電視網和網際網路三網融合。打破了原有網路之間的樊籬,廣電和電信之間的界限被突破,雙方被允許互相準入。

根據時間表,2010年至2012年將重點開展廣電和電信業務雙向進入試點,2013年到2015年全面實現三網融合發展。電信專家陳金橋認為,這是推動三網融合的破冰之舉。

中國工信部副部長苗圩近日透露,三網融合試點城市首批擬圈定10個。具體城市現在還沒有確定。不過,這足以讓人們對三網融合的試點生活充滿了期待。

北京郵電大學教授曾劍秋說,今後大家可以用手機看電視、上網,電視可以打電話、上網,電腦也可以打電話、看電視。

三網融合後,消費者要使用市內電話、上網、看電視,不用再接三根線,一根線就夠用了。

隨之而來,IPTV(網路電視台)、手機電視、行動網際網路、VOIP(網路電話)等新業務將大有進展,人們的生活工作將因此改變。

付亮說,三網融合後,消費者將會感受到資費的降低。由於網絡和業務的融合,運營商肯定會提供差異化的服務,用戶會有更多的自由選擇。行業內的競爭將更加激烈,資費肯定會下降,給用戶帶來更多實惠。

2010年2月10日

大陸今年(2010)3G手機出貨估4297萬部,年增五倍

路透社報導, iSuppli公布最新報告顯示,由於大陸無線運營商提供大量補貼,進而降低手機的消費價格,預計2010年內地第三代移動通訊(3G)手機的出貨量將達到4297萬部,較09年的720萬部成長近五倍。

  同時預計,由於營運商補貼刺激初次購機與換機需求2010年內地手機出貨量預計將上升到2.66億部,年增11%;除了3G手機,智慧型手機也將是今年的最熱門產品,預計今年內地智慧型手機出貨量將成長到2600萬部以上。

  報告指出,大陸營運商計劃在今年提供超過500億元(人民幣,下同)的補貼,以促進內地3G手機市場的發展,由於補貼力道特別大,TD-SCDMA手機將占今年手機出貨量增幅的主要部分,預計今年TD-SCDMA手機的內地出貨量將從09年的130萬部成長到2040萬部。TD-SCDMA是得到大陸政府支持的3G標準,預計中國移動今年對消費者提供的補貼總額將從09年的120億元提高到300億元

  報告指出,2010行動電視將是最流行的手機功能之一,預計大陸將採納自己開發的行動電視標準CMMB,截止09年底已有230多個大陸城市開通CMMB信號,以支持TD-SCDMA工信部不允許其它手機通信標準提供CMMB行動電視功能。另外,2010Wi-FiGPSNFC也將成為受歡迎的手機功能。

  報告表示,為推動3G數據服務,營運商正利用行動應用程序商店和智慧型手機來建立新的生態系統,中國移動手機製造商合作開發了一款基於AndroidTD-SCDMA智能手機—Ophone除了大陸手機廠商,三星LG摩托羅拉等國際廠商也推出了自己的Ophone

  截止09年底,大陸手機用戶達7.2709年新增用戶超過1.08億戶;費率不斷下降以及手機平均銷售價格走低,將確保大陸手機用戶數量在未來五年保持成長,iSuppli預測,2014年底,大陸無線用戶總數將增至11億,3G用戶將增至2.3

2010年2月5日

刺激政策帶動中國汽車市場繁榮 但汽車銷量增長未能拉動汽車電子產業

刺激政策帶動中國汽車市場繁榮 但汽車銷量增長未能拉動汽車電子產業

在中國政府補貼政策的刺激下,2009年中國跨界車銷量大增,推動中國當年的汽車產量增長了48%

2009年中國總體汽車產量上升到1380萬輛,2008年增長48%。同時,2009年國內汽車銷量上升到1360萬輛,2008年增長46%相比之下,2008年汽車產量增長5.6%,銷量增長6.7%

中國在2008年底推出了一系列經濟刺激措施,努力推動生產與消費。針對汽車產業的一項刺激政策是,1.6及以下排量乘用車的購置稅下調50%

這項政策在刺激普通乘用車購買活動方面極其有效,而這些車型在促進2009年總體汽車市場增長方面功不可沒。車輛購置稅下調以及汽車下鄉計畫提供的補貼,刺激2009年前11個月跨界車銷量比2008年同期大增80.7%

雖然汽車銷量大增,但中國汽車電子產業未必受益。

iSuppli公司估計,2009年中國汽車電子營業收入總計為141億美元,僅比2008年增長4.9%相比之下,2008年中國汽車電子市場增長了11.2%

3所示為中國汽車銷量與汽車電子及半導體營業收入的年度增長率,可以明顯看出二者的增長並不一致。

主要原因在於,刺激政策帶動的主要是低端汽車銷售,而這類汽車中的電子內容相對較少

歐美乘用車的電子元件所占比率為18-20%。在中國,國內汽車廠商的這一比率較低,為10-12%。但是,中國的所有汽車廠商都計畫提高電子器件的使用量。

2008年下降2.8%之後,中國汽車資訊娛樂電子市場估計2009年又下降了6.1%該市場主要由娛樂應用構成。由於沒有跡象顯示全球汽車消費將在未來三年強勁反彈,中國製造的娛樂產品出貨量將保持下滑趨勢。

像前幾年一樣,動力總成領域保持穩定增長,幾乎與汽車銷量保持同樣的增長速度,尤其是熱銷的小排量乘用車動力總成系統。另外,與其他表現不佳的應用領域相比,動力總成領域23%的年增長率使其成為增長最快的汽車電子市場。營業收入保持穩步增長,中國生產的動力總成產品將在未來三年更進一步。


原文連結:http://www.isuppli.com.cn/products/China/China-Automotive/100205?utm_source=iSuppli市场观察&utm_campaign=4c64b86649-iSuppli_157_05_02_2010&utm_medium=email

2010年2月4日

第一財經周刊:魔術之書iPad

第一財經周刊:魔術之書iPad

  蘋果公司正試圖把iPad變為又一個奇蹟。它有著明顯的『中間產品』的特徵,希望占領蘋果過去認為時機尚不成熟的市場。

文|CBN記者 謝靈寧

特約記者 雷婧姝

  也許會拍《阿凡達》的不僅僅只是詹姆斯‧卡梅隆。作為蘋果公司的CEO,過去這些年史蒂夫‧喬布斯也一直在打造自己的潘多拉星球。雖然不用遠離地球,但在粉絲們的眼裡,它同樣充滿魔力。我們知道這裡有AppStoreiTunes,還有iPodMacBookiPhone。而現在,新的物種又誕生了。

  這個東西叫iPad127上午10點,它出現在身穿標誌性高領毛衣和牛仔褲的喬布斯手裡。『對於在MacBookiPhone之間的機器能做的事,上網本顯然不符合需求,』他說,『所以我們推出iPad。』

  他舉起手裡的東西,人們看清楚一台小玩意:有著9.7英寸LED背光觸摸屏,重量不超過730,如同一本鑲上黑色邊框的雜誌。它支援多點觸摸,使用iPhone作業系統,能上網、從iTunes上下載音樂、看電影、相容絕大多數的AppStore應用程式,並且可以閱讀名為iBook的電子書。

  哦,一個放大版的iPod Touch─最初,在國際知名微博客Twitter上自發直播發布會現場的粉絲們略感失望。就像那些神秘的江湖傳聞一樣,產品發布之前的各種猜想構成了蘋果公司魅力的一部分。過去,人們習慣于它將傳聞變為令人驚喜的現實的能力,但iPad好像沒能做到這一點。它的外形不夠驚艷,沒有安裝攝像頭,不能實現網路通話,甚至不支援多任務同時運行。Twitter一位工程師傾向于認為:iPad是個很不錯的進行媒介消費的工具,但與電腦和手機相比,iPad差的功能太多了,有的只是觸控界面、閱讀器功能和輕便。

  華爾街的投資者們一向金錢至上,對他們來說這些跡象看起來不太好。在iPad正式發布的幾個小時中,蘋果公司的股價出現了小幅下跌

  但喬布斯依然不為所動,他這樣宣稱:iPad是我最得意的作品。

  翻開蘋果公司的歷史,你可以發現喬布斯為此等待了12年。1997年,卷土重來的喬布斯果斷槍斃了一系列專案,其中就包括蘋果的第一款平板電腦Newton;到了2003年,工程師們造出了第一台iPad原型機,獨斷的喬布斯為此大為光火。他向這些工程師們發問:在本質上,這些東西除了能用來在廁所上網之外還有什麼好處?那一年,『原始版』的iPad耗電極快,電池定價就高達500美元;如今,一台總價400美元的上網本已經可以工作五六個小時。另外,對於喬布斯來說,讓蘋果像其他公司一樣推出使用觸控筆的平板電腦?想都別想。

  介于手機與筆記本之間的移動便攜終端,這並不是一塊處女地。早在2003年前後,已經有無數公司充當了發現新大陸的麥哲倫,領頭的是微軟和英特爾。微軟最先提出使用觸控筆在螢幕上輸入文字,並聯合電腦廠商推廣UMPC產品。英特爾的類似終端被稱為MID,為人們隨時隨地的上網需求所準備。東芝、惠普、戴爾、三星、富士通這些公司,都曾推出UMPC或者MID,但它們的價格太過昂貴,遠遠超過了筆記本電腦,但卻沒有什麼後者所不具備的功能。20098月,研究諮詢機構國際資料公司IDC稱,平板電腦只占全球攜帶型個人電腦市場的1.4%

  現在,人們又開始把目光聚集在iPad身上。這會是又一場神奇魔術的開始嗎?史蒂夫‧喬布斯,業界普遍認為他是一個偏執的完美主義者,他曾經對《財富》雜誌宣稱:軟件就是用戶體驗。在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庫比提諾一幢大樓里的這群人,發明了iPod上的大轉盤、可以裝入信封內的筆記本電腦,還琢磨出了iTunes 網上音樂商店的下載銷售和分成模式。iPod不是第一款數字音樂播放器,但它夠酷,並且簡潔易用,將付費數字音樂推向主流,占領了美國等國家70%以上的市場;iPhone也不是第一款智慧手機,但憑借炫目的多點觸摸屏、令人愉悅的操作界面,蘋果使移動互聯網接入和軟件下載成為大眾行為。

  這是過去十多年中蘋果創新的秘密。與完全開創全新的產品概念不同,喬布斯更擅長採納現有的『半成品』,並向世界展示如何將它們整合併付諸實施。

  對於蘋果自身而言,這樣的戰術簡單而又明確:iTouch占領了400美元以下的市場,1000美元以上則由MacBook系列把持。兩者之間vs500美元左右的空白地帶,這就是iPad想要的。粉絲們將可以購買到一種全新的終端,時間是3個月以後。而喬布斯也可以考慮將著名的蘋果Logo稍作修改,補上被咬落的一塊。

  IDC預測2010iPad在全球將售出400萬台,高盛的預計則達到了600萬台。市場研究公司BroadPoint AmTech分析師Brian Marshall認為,iPad的利潤將是驚人的。由於實際製造和原材料成本僅在270美元左右,蘋果在這項產品上的利潤將達到42.9%

  這些都還不足以構成一場完美的魔術。更重要的角色是在過去18個月中,發布了14萬個iPhone手機應用軟件、並吸引超過30億人次付費下載的App Store。作為內容發布平台,它有著巨大價值。iPad繼承了蘋果一貫的設計美學和用戶體驗,而那些內容商遊戲、電影、傳媒行業,則從中發現了進入新十年的機會。

  這個機會得益於小小的電池。10小時,這是喬布斯公布的iPad電池續航時間。在介于手機與筆記本的移動終端之中,同樣價格、同樣大小的螢幕下,假設這一指標不會縮水,目前你無法找到第二位這樣的勞模了。

  其間的最大奧秘在於它所使用的蘋果A4處理器。喬布斯對此仍然諱莫如深,但業界相信它來自兩年前蘋果所收購的P.A.Semi,這家半導體公司曾為美國軍方提供技術。為此,蘋果公司花掉了至少2.78億美元。蘋果A4處理器的工作頻率達到1GHz,為了最大限度節約電力,iPad暫時放棄了多任務處理,甚至宣布不再支援Flash這一被普遍認可的網路多媒體格式,理由是過于消耗系統資源而增加用電。

  A4處理器還可以被視作蘋果進入新紀元的開始。iPad將是蘋果第一台使用自主CPU的產品。它表明蘋果在核心CPU、終端及軟件應用上都構築好了自己的堡壘,這是完全屬於蘋果的地盤。看起來,喬布斯真打算把自己當成上帝。

  在9.7英寸的螢幕、10小時續航時間的前提下,App Store應用程式的開發者們將發現新的市場。購物程式 ShopSavvy的開發者Alexander Muse對此並不懷疑,他認為iPad帶給程式員利用大螢幕的機會,添加更多功能。

  John Lema,這位電子書程式開發商Scroll Motion公司的CEO乾脆表示:喬布斯展示的想法是把iPad打造成通向一切內容的新傳送門,世界上所有內容都將在這上面再賣一次;最為樂觀的還包括影視內容的提供商,他們不必擔心用戶在看過一兩部電影之後就匆忙更換電池或者充電。

  iPad是不是有些來勢洶洶?這個問題,亞馬遜的回答或許具有一定代表性。120日,亞馬遜宣布將大幅提高旗下電子書閱讀器Kindle與內容供應商的收入分成比例,由73倒轉為37,這正是蘋果為iBook與內容商制定的分成比例。新政策的推行時間是630沒錯,這也正是iPad上市的時間。

  儘管Kindle定位於專業的電子書閱讀器,iPad則擁有更棒的閱讀體驗和更多功能,兩者的用戶並不會完全重合,但戰爭實際上已經開始。127喬布斯肯定iBook已經得到Harper CollinsSimon & SchusterMacmillan等五家出版商的支援。他鼓勵出版商將每本電子書的價格定為12.99美元至14.99美元,而不是過去亞馬遜所制訂的8.99美元至9.99美元的『白菜價』。

  喬布斯打算以一種不容置疑的態度進入圖書出版行業,並且已經初見成效。Macmillan率先與亞馬遜鬧翻了。131,由於在定價上存在分歧,亞馬遜網站和Kindle電子書閱讀器網站撤下了Macmillan出版的所有電子書。

  那些重量超過900、定價400600美元、電池續航時間不超過6小時的上網本,處境已經很危險。在差不多10年之後,微軟提出的平板電腦概念正在被後來者重新定義,並在新的戰場展開競爭。

  但它們的光芒似乎無法蓋過iPad129LG Display股票上漲了4.7%,強于韓國綜合指數上漲1%的表現。因為有消息稱,這家公司已經接到大量用於iPad的顯示器訂單。分析師們說,晶片製造商三星電子、觸摸屏製造商勝華科技、擁有富士康商標的鴻海精密等組裝廠商,都將從iPad的上市中獲益。在幾乎壟斷了全球電子紙與電子墨水市場的臺灣元太,董事長劉思誠正計劃拜會亞馬遜CEO傑夫‧貝佐斯,以謀求雙方進一步的合作。

  至少喬布斯又一次充當了魔術師的角色。iPad帶來了行業的化學反應,同時夾雜著懷疑的聲音。比如499美元的入門價格,看上去似乎是比所有人預料的都要便宜。不過這隻是Wi-Fi版本。真要在無線移動網路當中持續使用,就必須購買價格至少629美元的3G版本。

  iPad是否能夠獲得成功,部分還有賴于它與媒體和娛樂公司達成的內容協定。蘋果已經對亞馬遜的領袖地位造成了威脅,但鑒於iPad電子書的報價比Kindle版的要高,這種威脅的嚴重程度尚不得而知。

  正如一場魔術,在那些不確定的因素背後,存在著更多的可能。

2010年2月1日

十年回顧:10大科技頭條事件

ZDNET新聞專區:編輯部

現在或許很難回想,在這個10年的初始,網路業正攀上前所未有的高峰。但就在幾個月後、科技股從最高處墜落的同時,Google已經結合了絕佳的技術和一個聰明的商業模式,蘋果公司找回了他們的神力,而比爾蓋茲也被那些討厭的反托辣斯官員給惹火了。

此後,Google成為雄霸網路業的巨人,iPhone衝破了智慧手機設計的障礙,社交媒體成為主流。但過去10年最重要的事件是什麼?在歲末年終的時刻,我們選出了這10年來最重要的10大科技新聞。

10. 惠普收購Compaq

這是科技業超大型併購的10。甲骨文買下企業軟體業的一大部分。景氣回溫後,思科公司也開始大肆採購,從相機製造商Pure Digital,到機上盒製造商Scientific Atlanta,全不放過。其他大企業,如IBMEMC,也吞下許多小公司。

但最具話題性的,莫過於惠普併購Compaq。這件交易從20015月延燒到20026月。由創辦人後裔Walter Hewlett領軍的守舊派,堅決反對此案。但惠普的董事會,在高調的執行長Carly Fiorina主導下,說服了多數股東,他們必須進一步壯大,才能與戴爾電腦和IBM等強悍的對手競爭。這場對抗造就了兩本書,和科技媒體無止盡的批評(正反方均有)。

結果證明Fiorina的看法正確,惠普走過衰退後似乎更壯大,反觀戴爾則陷入困境。但Fiorina專注於大願景和忽略細節的作風,導致她在20053月被迫下台,由NCR執行長CEO Mark Hurd取代,後者也證明了他具備Fiorina缺少的管理長才。

9. 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退休

雖然比爾蓋茲早在20001月便將執行長一職交棒給Steve Ballmer,他在2008年完全卸下在微軟的全職工作,由Ray Ozzie領導一個新的技術團隊,才是新時代的真正開始。

蓋茲採取緩慢、漸進的退出,先在20066月宣布他的規劃,但直到20086月才完全轉成兼職工作。雖然微軟轉移至雲端運算的初期是由蓋茲負責,這項工作是在他退休後才成為重心。

這項轉變也讓蓋茲有更多時間投入他的慈善工作,他和妻子的Bill and Melinda 蓋茲基金會,以改善全人類的健康和美國的教育體系為目標。

8. Google收購YouTube並合法化社交媒體

你也許認為Google2006年以16.5億美元收購YouTube,更大的意義是把電視帶到網路,而非為社交媒體創造合法性。不論如何,那都是科技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假使Google或另一個強大的企業沒有取得YouTube,不難想像這個影音分享網站,僅管非常受歡迎,將因為成本增加和侵權官司而消失。Google(持續)為YouTube提供了緩衝,讓它慢慢成為一個更合格的媒體。

那個就連Google執行長Eric Schmidt也認為過高的收購價格,刺激了Web 2.0的相關投資,並拉抬了其他社交媒體平台,如FacebookTwitter的市場。

當然,這些社交媒體公司的最大問題就是獲利能力。以Facebook為例,該公司直到最近才宣布現金流量轉為正數,但任何主修會計的學生都知道,那不代表公司獲利。然而,若有任何一家公司能提出一個將熱門社交媒體網站轉為獲利機器的模式,那就是Google

7. Craigslist和傳統報業的逐漸沒落

Google News和其他新聞匯集網站,已成為傳統媒體大亨,如Rupert Murdoch的眼中釘。但最近一波的對抗卻忽略了Craigslist,這家讓報紙最大收入來源,分類廣告急凍的小公司。

批評者取笑Craigslist只是「帶著微笑的布爾什維克主義」,但其影響無庸置疑。今天,美國多數大城的分類廣告市場,都是由Craigslist主導。難怪從波士頓到舊金山的地方報紙,全都大幅裁員,而底特律和西雅圖等地的發行商,也積極地轉型為線上媒體。

不幸的是,今年稍早Craigslist爆發「色情」廣告爭議,不但引來檢察官調查,更遭到權威人士指責,這類線上廣告創造出一種虛擬的妓院。更甚者,波士頓地區發生利用Craigslist登廣告,吸引受害者予以搶劫殺害的案例。因此,該站開始移除色情廣告,重設一個新的「成人」廣告區。

Craigslist對傳統報業的衝擊無庸置疑。左圖是Craigslist總部所在地舊金山的一座報紙販賣機廢棄場。

6. Yahoo割捨搜尋業務

搜尋或不搜尋?那是2000Yahoo作出外包搜尋業務給Google的不智決定前,最先提出的問題。此舉等於是為這家新創的競爭者背書,也限制了Yahoo在這個領域的創新能力。2004年,Yahoo收回其搜尋業務,但為時已晚,Google已成為最大的搜尋引擎。

20082月,微軟對受困的Yahoo提出每股31美元,比該股市價高出62%的收購價。結果遭到創辦人楊致遠一派回絕。他們甚至想(再次!)外包搜尋業務給Google,但在聯邦政府的阻撓下罷手。最後,微軟不玩了。

但雙方的交涉並未就此結束。楊致遠在2008年末下台後,新任執行長Carol Bartz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將搜尋業務外包給微軟Bing搜尋引擎。這件交易仍待政府核准。

5. 蘋果推出iPhone,改變了行動科技

蘋果公司一向善於為產品造勢,但那些都不及20076iPhone上市前的集體歇斯底里。顧客在全美的蘋果直營門市前排隊數日,科技媒體(近乎奉承地)爭先吹捧Steve Jobs的創新產品。

然而,那些並非空泛的讚美。iPhone確實是第一支擄獲一般消費者注意的智慧手機,並在小螢幕使用者界面上有重大的突破。這項產品在實際上,就是行動市場的MacintoshiPhone的出現,也迫使微軟、RIM和諾基亞等競爭者加速開發各自的產品。

現今科技業在行動運算領域大多數的實質創新,我們都要歸功於iPhone的出現。

4. 網路泡沫破了

20003月,科技股泡沫膨脹到極限。不久之後,夢幻開始破滅。短短幾個月內,矽谷隨處可見名貴的跑車,紛紛被抵押品追討人員收回。

現在看來真的很傻,我們真的以為雜貨宅配服務和寵物食品店會是未來偉大的美國企業嗎?但科技泡沫破裂衝擊的不只是新創公司,有些企業,如思科和甲骨文,迅速採取精簡措施,現在強盛更甚以往。其他公司,如昇陽(目前靜待當局核准甲骨文收購),從此一蹶不振。

泡沫的幻滅也改變了矽谷新創公司的籌資方式。大筆創業資金隨手可得的好日子一去不返,取代的是更嚴格,但或許更長久穩定的創業投資態度

3. 微軟與聯邦政府和解

還記得嗎?反托辣斯訴訟糾纏微軟,阻礙其生意推展,讓該公司吐出數十億美元罰款給對手,包括2004年付給昇陽的20億美元(可能是該公司當時得以存活的關鍵),和或許是最重要的,掃除了Google和雲端運算竄起的障礙。後者終究會發生,但官司確實讓微軟高層分心,降低了他們在1990年代的競爭力。

當然,這不是微軟與主管機關的唯一衝突。同樣在2004年,歐盟以反托辣斯為由,對微軟處以重罰。而反托辣斯問題,也成為微軟過去10年來揮之不去的夢魘。毫無疑問,這讓一向激進的微軟,開始更謹慎行事

2. 蘋果推出iTunes

改變娛樂業面貌和蘋果命運的最大力量,莫過於iTunes

iTunes讓蘋果成為今日娛樂業、零售業和硬體界的最大勢力。沒有iTunesiPod不過是另一台數位音樂播放器。這個線上音樂商店為iPodiPhone10萬種應用程式鋪路,引領了整個唱片業的革新。未來甚至可能改變電視和電影業。

iTunes讓蘋果從一家中小型PC製造商,轉型為美國產業界最重要的公司之一。試想這一點:iTunes已問世6年,仍沒有足以匹敵的挑戰者。

1. Google推出Adwords並成為科技業最重要的公司

沒有AdwordsGoogle只是一個絕佳的搜尋引擎。2000年推出的Adwords,在Google引擎執行的數十億次搜尋結果旁,加入相關的廣告。到2009年底,那些小廣告,加上AdSense伙伴所提供的關連性廣告,已佔該公司173.9億美元年營收的一大部分。

當然,這是一個蛋生雞、雞生蛋的問題。沒有營收就無法維持一家公司,沒有吸引人的產品(Google是透過一次非常明智的收購),就無法創造營收。這兩者的結合造就了Google。但沒有那些小廣告,Google也無法成為足以對抗微軟的巨人,和科技業最重要的公司。

有趣的是,在本世紀第一個10年即將結束之際,Google也和1990年代的微軟一樣,受到政府的嚴格監督。當局的行動會否阻礙Google未來的發展?他們能否記取微軟的教訓,及時與聯邦政府達成共識?就科技媒體而言,那可能是下一個10年最大的新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