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DNET新聞專區:編輯部

現在或許很難回想,在這個10年的初始,網路業正攀上前所未有的高峰。但就在幾個月後、科技股從最高處墜落的同時,Google已經結合了絕佳的技術和一個聰明的商業模式,蘋果公司找回了他們的神力,而比爾蓋茲也被那些討厭的反托辣斯官員給惹火了。
此後,Google成為雄霸網路業的巨人,iPhone衝破了智慧手機設計的障礙,社交媒體成為主流。但過去10年最重要的事件是什麼?在歲末年終的時刻,我們選出了這10年來最重要的10大科技新聞。
10. 惠普收購Compaq

這是科技業超大型併購的10年。甲骨文買下企業軟體業的一大部分。景氣回溫後,思科公司也開始大肆採購,從相機製造商Pure Digital,到機上盒製造商Scientific Atlanta,全不放過。其他大企業,如IBM和EMC,也吞下許多小公司。
但最具話題性的,莫過於惠普併購Compaq。這件交易從2001年5月延燒到2002年6月。由創辦人後裔Walter Hewlett領軍的守舊派,堅決反對此案。但惠普的董事會,在高調的執行長Carly Fiorina主導下,說服了多數股東,他們必須進一步壯大,才能與戴爾電腦和IBM等強悍的對手競爭。這場對抗造就了兩本書,和科技媒體無止盡的批評(正反方均有)。
結果證明Fiorina的看法正確,惠普走過衰退後似乎更壯大,反觀戴爾則陷入困境。但Fiorina專注於大願景和忽略細節的作風,導致她在2005年3月被迫下台,由NCR執行長CEO Mark Hurd取代,後者也證明了他具備Fiorina缺少的管理長才。
9. 微軟共同創辦人比爾蓋茲退休

雖然比爾蓋茲早在2000年1月便將執行長一職交棒給Steve Ballmer,他在2008年完全卸下在微軟的全職工作,由Ray Ozzie領導一個新的技術團隊,才是新時代的真正開始。
蓋茲採取緩慢、漸進的退出,先在2006年6月宣布他的規劃,但直到2008年6月才完全轉成兼職工作。雖然微軟轉移至雲端運算的初期是由蓋茲負責,這項工作是在他退休後才成為重心。
這項轉變也讓蓋茲有更多時間投入他的慈善工作,他和妻子的Bill and Melinda 蓋茲基金會,以改善全人類的健康和美國的教育體系為目標。
8. Google收購YouTube並合法化社交媒體

你也許認為,Google在2006年以16.5億美元收購YouTube,更大的意義是把電視帶到網路,而非為社交媒體創造合法性。不論如何,那都是科技業的一個重要的里程碑。
假使Google或另一個強大的企業沒有取得YouTube,不難想像這個影音分享網站,僅管非常受歡迎,將因為成本增加和侵權官司而消失。Google(持續)為YouTube提供了緩衝,讓它慢慢成為一個更合格的媒體。
那個就連Google執行長Eric Schmidt也認為過高的收購價格,刺激了Web 2.0的相關投資,並拉抬了其他社交媒體平台,如Facebook和Twitter的市場。
當然,這些社交媒體公司的最大問題就是獲利能力。以Facebook為例,該公司直到最近才宣布現金流量轉為正數,但任何主修會計的學生都知道,那不代表公司獲利。然而,若有任何一家公司能提出一個將熱門社交媒體網站轉為獲利機器的模式,那就是Google。
7. Craigslist和傳統報業的逐漸沒落

Google News和其他新聞匯集網站,已成為傳統媒體大亨,如Rupert Murdoch的眼中釘。但最近一波的對抗卻忽略了Craigslist,這家讓報紙最大收入來源,分類廣告急凍的小公司。
批評者取笑Craigslist只是「帶著微笑的布爾什維克主義」,但其影響無庸置疑。今天,美國多數大城的分類廣告市場,都是由Craigslist主導。難怪從波士頓到舊金山的地方報紙,全都大幅裁員,而底特律和西雅圖等地的發行商,也積極地轉型為線上媒體。
不幸的是,今年稍早Craigslist爆發「色情」廣告爭議,不但引來檢察官調查,更遭到權威人士指責,這類線上廣告創造出一種虛擬的妓院。更甚者,波士頓地區發生利用Craigslist登廣告,吸引受害者予以搶劫殺害的案例。因此,該站開始移除色情廣告,重設一個新的「成人」廣告區。
但Craigslist對傳統報業的衝擊無庸置疑。左圖是Craigslist總部所在地舊金山的一座報紙販賣機廢棄場。
6. Yahoo割捨搜尋業務

搜尋或不搜尋?那是2000年Yahoo作出外包搜尋業務給Google的不智決定前,最先提出的問題。此舉等於是為這家新創的競爭者背書,也限制了Yahoo在這個領域的創新能力。2004年,Yahoo收回其搜尋業務,但為時已晚,Google已成為最大的搜尋引擎。
2008年2月,微軟對受困的Yahoo提出每股31美元,比該股市價高出62%的收購價。結果遭到創辦人楊致遠一派回絕。他們甚至想(再次!)外包搜尋業務給Google,但在聯邦政府的阻撓下罷手。最後,微軟不玩了。
但雙方的交涉並未就此結束。楊致遠在2008年末下台後,新任執行長Carol Bartz的首要任務之一,就是將搜尋業務外包給微軟Bing搜尋引擎。這件交易仍待政府核准。
5. 蘋果推出iPhone,改變了行動科技

蘋果公司一向善於為產品造勢,但那些都不及2007年6月iPhone上市前的集體歇斯底里。顧客在全美的蘋果直營門市前排隊數日,科技媒體(近乎奉承地)爭先吹捧Steve Jobs的創新產品。
然而,那些並非空泛的讚美。iPhone確實是第一支擄獲一般消費者注意的智慧手機,並在小螢幕使用者界面上有重大的突破。這項產品在實際上,就是行動市場的Macintosh。iPhone的出現,也迫使微軟、RIM和諾基亞等競爭者加速開發各自的產品。
現今科技業在行動運算領域大多數的實質創新,我們都要歸功於iPhone的出現。
4. 網路泡沫破了

2000年3月,科技股泡沫膨脹到極限。不久之後,夢幻開始破滅。短短幾個月內,矽谷隨處可見名貴的跑車,紛紛被抵押品追討人員收回。
現在看來真的很傻,我們真的以為雜貨宅配服務和寵物食品店會是未來偉大的美國企業嗎?但科技泡沫破裂衝擊的不只是新創公司,有些企業,如思科和甲骨文,迅速採取精簡措施,現在強盛更甚以往。其他公司,如昇陽(目前靜待當局核准甲骨文收購),從此一蹶不振。
泡沫的幻滅也改變了矽谷新創公司的籌資方式。大筆創業資金隨手可得的好日子一去不返,取代的是更嚴格,但或許更長久穩定的創業投資態度。
3. 微軟與聯邦政府和解

還記得嗎?反托辣斯訴訟糾纏微軟,阻礙其生意推展,讓該公司吐出數十億美元罰款給對手,包括2004年付給昇陽的20億美元(可能是該公司當時得以存活的關鍵),和或許是最重要的,掃除了Google和雲端運算竄起的障礙。後者終究會發生,但官司確實讓微軟高層分心,降低了他們在1990年代的競爭力。
當然,這不是微軟與主管機關的唯一衝突。同樣在2004年,歐盟以反托辣斯為由,對微軟處以重罰。而反托辣斯問題,也成為微軟過去10年來揮之不去的夢魘。毫無疑問,這讓一向激進的微軟,開始更謹慎行事。
2. 蘋果推出iTunes

改變娛樂業面貌和蘋果命運的最大力量,莫過於iTunes。
iTunes讓蘋果成為今日娛樂業、零售業和硬體界的最大勢力。沒有iTunes,iPod不過是另一台數位音樂播放器。這個線上音樂商店為iPod、iPhone和10萬種應用程式鋪路,引領了整個唱片業的革新。未來甚至可能改變電視和電影業。
iTunes讓蘋果從一家中小型PC製造商,轉型為美國產業界最重要的公司之一。試想這一點:iTunes已問世6年,仍沒有足以匹敵的挑戰者。
1. Google推出Adwords並成為科技業最重要的公司

沒有Adwords,Google只是一個絕佳的搜尋引擎。2000年推出的Adwords,在Google引擎執行的數十億次搜尋結果旁,加入相關的廣告。到2009年底,那些小廣告,加上AdSense伙伴所提供的關連性廣告,已佔該公司173.9億美元年營收的一大部分。
當然,這是一個蛋生雞、雞生蛋的問題。沒有營收就無法維持一家公司,沒有吸引人的產品(Google是透過一次非常明智的收購),就無法創造營收。這兩者的結合造就了Google。但沒有那些小廣告,Google也無法成為足以對抗微軟的巨人,和科技業最重要的公司。
有趣的是,在本世紀第一個10年即將結束之際,Google也和1990年代的微軟一樣,受到政府的嚴格監督。當局的行動會否阻礙Google未來的發展?他們能否記取微軟的教訓,及時與聯邦政府達成共識?就科技媒體而言,那可能是下一個10年最大的新聞。